【执箕帚的基础解释是什么】“执箕帚”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执箕帚,奉祭祀。”原意是指拿着簸箕和扫帚,用来打扫卫生。后来,这个词语被引申为女子出嫁后,承担家务、侍奉公婆的职责,象征着家庭中的勤劳与贤惠。
在古代社会,“执箕帚”不仅是对女性日常生活的描述,也承载了传统婚姻观念中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它体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责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行为规范的要求。
一、基础解释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诗经·小雅·巷伯》 |
原义 | 拿着簸箕和扫帚,表示从事家务劳动 |
引申义 | 女子婚后承担家务、侍奉公婆的责任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代女性的家庭角色与社会期待 |
现代理解 |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表达对传统家庭观念的回顾 |
二、详细解析
“执箕帚”字面意思是指手持簸箕和扫帚,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工具。在古代,这些工具通常由女性使用,因此这一动作逐渐成为女性身份的一种象征。
在婚姻制度中,“执箕帚”常被用来形容女子婚后要操持家务,孝顺长辈,表现出贤良淑德的品质。这种说法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道德规范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执箕帚”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性别角色,更多地被看作一种文化符号,反映古代社会对家庭分工的认知。
三、相关词语与用法
- 执箕帚之役:指女子婚后操持家务。
- 执箕帚以事夫:表示女子以恭敬的态度服侍丈夫。
- 执箕帚之妇:泛指贤妻良母的形象。
四、结语
“执箕帚”虽然源自古代生活场景,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深远。它不仅是对女性角色的描述,更是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类词语,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