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 菲利普斯曲线 rdquo 的名词解释是什么?】一、
“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最初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A. W. Phillips)于1958年提出。该曲线描述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即在短期内,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反之,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这一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曾被广泛用于政策制定,但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尤其是滞胀现象的出现(即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后来,经济学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了预期因素和长期与短期的区分,形成了现代版本的菲利普斯曲线。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菲利普斯曲线 |
提出者 | 威廉·菲利普斯(A. W. Phillips) |
提出时间 | 1958年 |
核心观点 |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
短期关系 | 失业率下降 → 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上升 → 通货膨胀率下降 |
长期关系 |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无稳定关系,存在自然失业率 |
应用背景 | 用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
局限性 | 无法解释滞胀现象;忽略预期因素影响 |
现代版本 | 引入预期通货膨胀,强调长期与短期的区别 |
三、结语:
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虽然经历了多次修正与发展,但在理解经济波动与政策选择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其理论演变也反映了经济学不断深化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