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 出自什么典故?】“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它表达了孔子对“道”的高度重视,认为如果能在早晨明白“道”的真谛,即使在晚上死去也毫无遗憾。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真理、道德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一、原文出处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里仁》 |
原文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二、字面解释
- 朝闻道:早上听到了“道”。
- 夕死可矣:即使晚上死去也没有关系。
这里的“道”指的是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道德理念,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理或宇宙的根本规律。
三、背景与含义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他主张恢复周礼,强调以德治国。他认为“道”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一旦明白了“道”,人生就有了方向和价值。
“朝闻道,夕死可矣”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早上知道道理,晚上就死”,而是表达一种对真理的极度渴望和追求。即便生命短暂,只要能领悟“道”,便无憾于世。
四、历史影响
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后世文人墨客追求真理、献身理想的象征。它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五、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里仁》 |
原文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字面意思 | 早上明白“道”,晚上死去也没关系 |
深层含义 | 对“道”的极度重视,追求真理高于生命 |
历史影响 | 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激励后人追求真理 |
六、结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不仅是对“道”的赞美,更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应当不断追寻真理,提升自我,实现精神上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