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是谁】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人物,也是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一位将领。他在诸葛亮北伐中担任重要角色,但最终因失守街亭而被处死,成为三国历史中的一个典型悲剧人物。以下是对“马谡是谁”的详细总结。
一、马谡简介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马谡 |
字 | 德约 |
出生地 | 汉中(今陕西汉中) |
生卒年 | 约190年-228年 |
所属势力 | 蜀汉 |
官职 | 中郎将、参军 |
主要事迹 | 街亭之战、失守战略要地 |
结局 | 因战败被诸葛亮处死 |
二、马谡的背景与才能
马谡出身于汉中名门,自幼聪慧,善于谋略,尤其在军事策略上有一定造诣。他早年投奔刘备,深得诸葛亮赏识,曾多次参与军中谋划。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才器过人”,甚至称其为“锦上添花”。
然而,马谡的性格也存在明显缺陷。他为人自负,缺乏实战经验,且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这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三、街亭之战与失败原因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任命马谡为先锋,负责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然而,马谡并未听从副将王平的建议,擅自改变布防,选择在山上扎营,结果被张郃击败,导致蜀军全线溃败。
这次失败不仅使蜀汉失去了北伐的良机,也让马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诸葛亮虽惜才,但仍以军法处斩了他,以此警示将士。
四、历史评价
角度 | 评价 |
诸葛亮 | “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
司马懿 | 对马谡的失败感到惋惜,认为其有才但用错地方 |
后世史家 | 多认为马谡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典型代表 |
五、总结
马谡是一个才华横溢却因自负而走向悲剧的人物。他的失败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局限,也反映了当时蜀汉内部用人制度的不足。尽管他曾在军中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但最终因一次关键战役的失误而被历史定格为“反面教材”。
他的故事提醒后人:即使有才,也需谦逊谨慎,方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