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涂炭是什么意思】“生灵涂炭”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民遭受极大的苦难和灾难,生活悲惨至极。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战争、自然灾害或暴政带来的严重后果,强调百姓在极端困境中的痛苦与无助。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生灵涂炭 |
拼音 | shēng líng tú tàn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夫民者,国之本也;谷者,民之命也。……今则不然,赋敛繁多,征役不息,使百姓生灵涂炭。” |
含义 | 形容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难,生活极其悲惨。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描写战争、灾荒、暴政等造成的惨状。 |
近义词 | 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水深火热 |
反义词 | 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太平盛世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历史背景:如“抗日战争期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2. 文学作品:在小说中描写战乱后的景象时,常用此成语来渲染氛围。
3. 新闻报道:在描述自然灾害后的人道主义危机时,也可用此成语表达同情。
三、总结
“生灵涂炭”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批判。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人性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较少直接使用该成语,但在了解历史、阅读文学作品或关注社会问题时,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过去与当下。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生灵涂炭”的含义、来源、用法以及相关表达,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