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是指什么】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的高僧、翻译家和旅行家,他的一生中最著名的事迹便是“西行取经”。这一事件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印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对“玄奘西行是指什么”的详细总结。
一、玄奘西行的背景
玄奘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尤其对佛学有浓厚兴趣。然而,当时中国佛教界在经典翻译和教义理解上存在诸多问题,许多经典的译本不全或有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玄奘决定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亲自求取真经。
二、玄奘西行的过程
- 出发时间:贞观元年(627年)
- 路线: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翻越帕米尔高原,途经今新疆、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最终到达印度。
- 主要目的地:那烂陀寺(Nalanda),这是当时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大学之一。
- 停留时间:约17年
- 回国时间:贞观十九年(645年)
三、玄奘西行的意义
项目 | 内容 |
文化交流 | 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的交流 |
宗教传播 | 带回大量佛教经典,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
历史记录 | 记录了沿途国家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历史的重要资料 |
语言翻译 | 翻译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
四、玄奘西行的成果
- 带回佛经:共带回梵文佛经657部,后由玄奘主持翻译,共计75部1335卷。
- 著作《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他西行所见所闻,是研究古代印度及中亚历史的重要文献。
- 推动佛教发展:为中国佛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唯识宗的建立。
五、总结
“玄奘西行”指的是唐代高僧玄奘为了求取佛教真经,历经艰险前往印度取经,并最终将大量佛教经典带回中国的历史事件。这一壮举不仅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也加强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与宗教探险。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玄奘西行 |
时间 | 贞观元年至贞观十九年(627年-645年) |
出发地 | 长安 |
目的地 | 印度(那烂陀寺) |
人物 | 玄奘 |
成果 | 带回大量佛经,翻译并著《大唐西域记》 |
意义 | 推动佛教发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
如需进一步了解玄奘的生平或《大唐西域记》的内容,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