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出自于哪里】“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它的出处却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一、
“不耻下问”最早出自《论语·公冶长》篇,是孔子对弟子子贡的教诲。原文为:“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虽然这句话并未直接出现“不耻下问”,但其精神内涵与该成语高度契合。后来,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还提到:“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这体现了他虚心学习的态度。
“不耻下问”这一成语正式出现在后世文献中,如《后汉书》《宋史》等古籍中均有引用,用以赞美那些不因身份地位而拒绝请教他人的人。因此,“不耻下问”的核心思想是:尊重知识、虚心求教、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耻下问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原文出处 | 孔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含义 | 不以向地位或学问较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人谦虚好学。 |
精神内涵 | 尊重知识、虚心求教、不拘身份、追求进步。 |
文献引用 | 《后汉书》《宋史》等古代典籍中均有使用此成语。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赞扬他人虚心学习、不因身份而拒绝请教的行为。 |
使用建议 | 适用于褒义语境,强调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 |
三、结语
“不耻下问”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智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应保持谦逊之心,不因身份高低而拒绝请教他人。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