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成本分配法下如何写会计分录】在企业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时,计划成本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该方法以预先制定的计划单位成本为基础,将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按计划成本分配给受益单位。这种方法可以简化核算过程,提高管理效率。
一、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计划成本分配法的核心在于:
1. 设定计划单位成本:根据历史数据或预算,确定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单位成本。
2. 按计划成本分配费用:将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发生的费用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分配给受益部门。
3. 调整差异:将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进行调整,计入管理费用或相关成本账户。
二、会计分录的编写步骤
1. 确认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总额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2. 计算按计划成本分配的金额
按照各受益部门的耗用量乘以计划单位成本。
3. 编制会计分录
- 借记“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受益账户
- 贷记“辅助生产成本”账户(按计划成本)
4. 处理成本差异
若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差额作为超支计入“管理费用”;若低于计划成本,差额作为节约计入“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
三、典型会计分录示例(表格形式)
项目 | 借方科目 | 贷方科目 | 金额(元) | 说明 |
辅助车间费用分配 | 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 | 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 50,000 | 按计划成本分配供水费用 |
辅助车间费用分配 |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 | 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 30,000 | 按计划成本分配供电费用 |
差异调整(超支) | 管理费用 | 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 5,000 | 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部分 |
差异调整(节约) | 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 管理费用 | 2,000 | 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部分 |
四、注意事项
- 计划成本应定期评估和更新,确保其合理性和适用性。
- 差异调整应单独核算,便于分析成本控制效果。
- 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通过以上步骤和分录,企业可以在计划成本分配法下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情况,为成本管理和财务报告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