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全诗为: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相聚时共叙旧情的期盼。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李商隐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一、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一句充满温情与期待的诗句,描绘了诗人希望与亲人团聚,在烛光下共度良宵的情景。它不仅是对现实的无奈表达,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通过这一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家庭、爱情和时光的深刻感悟。
该诗句常被用来表达对亲情、爱情或友情的思念,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文学价值。在现代语境中,它也可以引申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二、关键信息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 原文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 作者 | 李商隐(唐代) |
| 体裁 | 七言绝句 |
| 主题 | 思念、期盼、情感寄托 |
| 情感基调 | 深沉、含蓄、略带哀愁 |
| 现代应用 | 表达对亲人、爱人或朋友的思念;象征美好愿景 |
| 文学价值 | 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
三、结语
“何当共剪西窗烛”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它承载着古人对团圆的渴望,也唤起了现代人对亲情与爱的珍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句话提醒我们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每一刻,也让人心生温暖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