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处除三害 这个典故里,危害乡里的第三害是】“周处除三害”是中国古代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出自《晋书·周处传》。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主人公周处的勇猛与改过自新的精神,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三种危害百姓的恶势力。那么,在这个典故中,危害乡里的“第三害”到底是谁呢?
一、典故背景
周处是西晋时期的一位青年,他年轻时性格暴戾,行为不端,被当地人视为“祸害”。有一次,他问乡里的老人:“现在乡里有什么祸害?”老人们告诉他:“南山有白额虎,长桥下有蛟龙,再加上你,就是三害。”这句话让周处深感羞愧,于是他决定除掉这两害,并改过自新。
二、三害分别是谁?
根据《晋书·周处传》的记载,“三害”指的是:
1. 南山白额虎:一种凶猛的野兽,常出没于山林,威胁村民安全。
2. 长桥下蛟龙:传说中的水怪,盘踞在长桥下的水中,危害过往行人。
3. 周处本人:因性格暴虐、行为不端,成为乡里人心目中的“人害”。
三、总结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周处除三害”中的“第三害”并不是外在的妖兽,而是周处自己。这一典故寓意深刻,强调了自我反省和改正的重要性。通过去除外在的“虎”和“蛟”,周处最终完成了对自身的救赎。
四、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晋书·周处传》 |
三害分别是 | 1. 南山白额虎 2. 长桥下蛟龙 3. 周处本人 |
第三害 | 周处(人害) |
典故寓意 | 自我反省、改过自新、去除恶习 |
五、结语
“周处除三害”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英雄除恶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成长与转变的寓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害”往往不是外部的敌人,而是我们内心的缺点。只有正视自己,才能真正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