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句词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含义,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由来、含义以及为何被称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感到好奇。下面我们将从出处、词意、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原文与背景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婉约著称,情感细腻,语言清新。
二、词意解析
| 词语 | 含义 | 作用 |
| 昨夜雨疏风骤 | 雨点稀疏,风势急促 | 描写春夜风雨,暗示花事将尽 |
| 浓睡不消残酒 | 睡得沉,酒意未消 | 表现主人公饮酒后的情态 |
| 试问卷帘人 | 向正在卷帘的侍女询问 | 引出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
| 却道海棠依旧 | 侍女回答海棠依然盛开 | 反衬主人公对花事凋零的敏感 |
| 知否,知否? | 重复提问,强调语气 | 表达主人公的感慨与无奈 |
| 应是绿肥红瘦 | 花叶繁茂,花朵凋零 | 比喻春去夏来,花事已尽 |
三、词句的艺术特色
1. 拟人化手法:将“绿肥红瘦”拟人化,赋予植物情感,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2. 对比手法:通过“海棠依旧”与“绿肥红瘦”的对比,突出自然变化的无情。
3. 口语化表达:“知否,知否?”是典型的口语表达,增强了词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4. 含蓄抒情:全词没有直接表达哀愁,而是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内心的失落与惋惜。
四、为何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 句式结构独特:重复“知否,知否?”形成节奏感,增强记忆点。
2. 意境深远:描绘春末夏初的景象,既有美感,又带有淡淡的哀愁。
3. 文化影响:此句被广泛引用,成为诗词中的经典语句,常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
4. 情感共鸣: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五、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 含义 | 描写春末夏初,花事将尽,表达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惋惜 |
| 艺术特色 | 拟人、对比、口语化、含蓄抒情 |
| 为何出名 | 句式独特,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广为流传 |
| 文化意义 | 成为经典名句,常被引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仅是一句优美的诗句,更是一种对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它让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细腻观察与深情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