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贤易色的意思】“贤贤易色”出自《论语·学而》篇,原文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说,表达了他对“贤者”的尊重和对品德修养的重视。
一、
“贤贤易色”字面意思是“以贤者为重,轻视容貌”。这里的“贤贤”是指看重贤德之人,“易色”则是指不以貌取人,而是注重内在品质。整句话强调的是在对待贤德之人时,不应只看外表,而应重视其品德和才能。
在儒家思想中,“贤贤易色”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它提倡人们要尊重贤者,推崇德行,而不是被外在的美貌或权势所迷惑。
此外,这句话还体现了儒家“重德轻色”的价值观,主张通过内在修养来提升自我,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二、表格形式展示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深层含义 | 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
| 贤贤 | 看重贤德之人 | 《论语·学而》 | 强调对贤者的尊重 | 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 |
| 易色 | 不以貌取人,重视内在 | 《论语·学而》 | 提倡以德为本 | 儒家道德观的核心之一 |
| 整体意思 | 重视贤德,不重外表 | 《论语·学而》 | 倡导以德为先的处世态度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
三、延伸理解
“贤贤易色”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社会交往和政治治理。在古代,君主选拔人才时,应以德才为重,而非仅凭外貌或出身。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应更加关注其品德和能力,而非外在条件。
总之,“贤贤易色”是一种倡导内在美德、摒弃虚荣浮华的价值观,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