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古诗意思】《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描写钱塘江潮的诗作。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强烈的画面感,描绘了八月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壮美。
一、诗歌原文
> 浪淘沙
> 八月涛声吼地来,
> 头高数丈触山回。
> 咬得波头破,
> 飞出玉龙千万匹。
> 神鬼泣,雷霆战,
> 轰雷震耳惊天地。
> 万马奔腾如怒火,
> 万里江山皆动摇。
二、诗意总结
该诗以“八月涛声”为引子,描绘了钱塘江潮在八月时的汹涌澎湃之势。诗人用“吼地来”形容潮水的声音之大,仿佛大地都在震动;“头高数丈”则表现出潮头的高度惊人。接着,“咬得波头破”形象地写出了潮水冲击岸边的猛烈,“飞出玉龙千万匹”比喻潮水如白龙般奔腾而下,气势磅礴。后几句进一步渲染了潮水的威势,使人感受到自然的震撼力。
三、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 |
作者 | 刘禹锡(唐代) |
诗歌主题 | 描写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 |
主要意象 | 涛声、巨浪、玉龙、雷霆、万马 |
诗歌风格 | 壮阔、雄浑、富有动感 |
表达情感 | 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赞美 |
诗句特点 | 比喻生动,语言简练,气势恢宏 |
四、结语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是一首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的诗作,不仅展现了钱塘江潮的自然奇观,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伟力的深刻感受。通过此诗,读者可以体会到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和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