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云外成语解释】“九霄云外”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远离尘世、高远缥缈,或者比喻事情已经完全脱离现实,无法实现。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天空的想象,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文学意味。
以下是对“九霄云外”的详细解释,结合其出处、含义、用法及例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成语。
一、成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九霄云外 |
拼音 | jiǔ xiāo yún wài |
出处 | 出自《晋书·天文志》:“九霄者,天之极高也。” |
含义 | 形容极高的天空,引申为远离现实、高不可攀的事物或地方。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脱离现实,难以企及;也可用于表达情绪上的失落或超然。 |
近义词 | 高山之巅、遥不可及、天外有天 |
反义词 | 身临其境、触手可及、近在咫尺 |
例句 | 他整天想着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仿佛置身于九霄云外。 |
二、详细解释
“九霄”指的是极高的天空,古代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层称为“九霄”。“云外”则是指云层之外,象征着高远、缥缈。因此,“九霄云外”原意是形容天空极高,后来引申为一种超脱现实、难以触及的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多用于描述人的思维、情感或行为脱离现实,如一个人沉迷幻想,不关心现实问题,就可以说他“生活在九霄云外”。
此外,在文学作品中,“九霄云外”也常用来描绘仙境、神界等超凡脱俗的境界,赋予其浪漫主义色彩。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形容人脱离现实: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简直像在九霄云外。
2. 形容事物遥远难及:
这个梦想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实现,简直是九霄云外。
3. 形容心情超然:
看着满天繁星,他感到心旷神怡,仿佛自己已置身于九霄云外。
四、注意事项
- “九霄云外”虽然常用于贬义,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是中性或褒义,如形容人超凡脱俗。
- 使用时要注意上下文,避免误解其含义。
- 在正式写作中,建议搭配具体情境,使表达更清晰自然。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九霄云外”不仅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