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其言是什么意思】“自食其言”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说话不算数、违背自己的承诺或先前的言论。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批评那些言行不一、不守信用的人。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自食其言 |
拼音 | zì shí qí yán |
出处 | 《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今君出令,不自食其言。” |
含义 | 指自己说了话却不遵守,后来又违背了自己的诺言。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
近义词 | 食言、背信弃义、出尔反尔 |
反义词 | 信守诺言、言而有信、一诺千金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场合 | 他之前答应帮忙,结果却自食其言,让人非常失望。 |
日常生活 | 她答应今天来参加聚会,但最后却自食其言,没出现。 |
人际关系 | 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不能自食其言。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
“自食其言”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诚信”的高度重视。在古代,“言而有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而“自食其言”则是对这种原则的严重背离。因此,在传统道德观念中,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失信、失德的表现。
四、总结
“自食其言”是一个带有强烈道德评判色彩的成语,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但诚信依然是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因此,避免“自食其言”,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人格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