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什么意思】“秉”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读音为 bǐng,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它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下面将从字义、常见用法、词组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字义解析
“秉”字的基本意思是 拿着、持着,引申为 掌握、主持、坚持 等含义。它常用于表达一种持续性的动作或状态,带有较强的主观意志性。
常见含义:
1. 拿着、持着
如:“秉烛夜游”、“秉笔直书”。
2. 掌握、主持
如:“秉公执法”、“秉政”。
3. 坚持、遵守
如:“秉性”、“秉正”。
4. 古代官职名
在古代,“秉”有时也作为官职名称出现,如“掌事之官”。
二、常见词语搭配
汉字 | 词语 | 含义解释 | 例句 |
秉 | 秉烛 | 拿着蜡烛 | 秉烛夜游,畅谈至天明。 |
秉 | 秉笔 | 拿着笔写作 | 他秉笔写下一篇感人文章。 |
秉 | 秉公 | 公正地处理事务 | 办事要秉公,不能偏私。 |
秉 | 秉性 | 本性、性格 | 他秉性耿直,不善圆滑。 |
秉 | 秉政 | 掌管政务 | 大臣秉政,国事得以安定。 |
三、文化与文学中的“秉”
在古文中,“秉”常用于描述人对某种信念或原则的坚持。例如《诗经》中有“秉心塞渊”,意为内心宽广、正直;《论语》中也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虽无“秉”字,但“秉”的精神贯穿其中——即对道德和操守的坚持。
四、总结
“秉”是一个意义丰富、应用广泛的汉字,主要表示“持、握、执”的动作,也可引申为“坚持、掌握、主持”等抽象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秉笔”、“秉公”等词语,这些都体现了“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拼音 | bǐng |
基本含义 | 持、握、执;掌握、主持;坚持、遵守 |
常见用法 | 秉烛、秉笔、秉公、秉性、秉政 |
文化内涵 | 强调坚持、公正、操守 |
适用范围 | 日常语言、文学、政治、哲学等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秉”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更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理解并正确使用“秉”字,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深度。